
南海子公園成為南城崛起的生態地標,通州、延慶等地創建林水相依的濱水大型生態景觀,京津風沙源治理在山區形成綠色屏障……市發改委負責人日前表示,“十一五”期間,北京市初步形成城市綠色景觀、平原綠色網絡和山區綠色屏障三大生態體系,整個市域面貌呈現出“城市青山環抱、市區綠地環繞、郊區綠海田園”的生態景觀格局。
豐臺區北宮森林公園,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過去這里垃圾遍地,由于盛產石板、石灰,當地被稱為“大灰廠”,生態極其脆弱。經過多年治理環境,引種20多個品種形成彩葉林,引水入園營造宜人舒適的水環境,最終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。
越來越多的市民周末到北宮森林公園休憩健身,在此辦理年卡的市民超過2萬人。公園的建成不僅改善了生態,而且吸納了更多的當地人在此就業。當地辛莊村的農民王桂珍告訴記者,現在公園里打掃衛生,公園職工中像她這樣的村民有200多人呢。
市發改委負責人表示,“十一五”時期,北京市加快建設城市生態休閑公園,逐漸完善以舊城為中心向外擴散的環狀、放射狀的城市綠網體系,形成市區綠地環繞的景觀。
許多市民深有體會,如今開車沿著通往外埠的交通干線行走,如同置身于“綠不斷線,景不斷鏈,三季有花,四季有景”的生態長廊中。
“十一五”期間,山區京津風沙源治理、太行山綠化、“三北”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,以營造水源保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為重點,山區新增造林面積4.5萬公頃,累計栽植各類苗木1億株,完成廢棄礦山生態恢復0.24萬公頃,山區林地面積達到90.71萬公頃,林木覆蓋率達到70.49%,90%以上的宜林荒山實現了綠化,形成了林木蔥翠的山區綠屏。
“十一五”期間,北京市政府投資近百億元,其中六成以上落地在生態涵養發展區。初步形成了“山區綠屏、平原綠網、城市綠景”溝通內外、連接城鄉的全市生態建設整體格局,有效提升了整體生態服務功能。